央视主持人崔永元在描述自己患抑郁症时这样说,“包括我的家人,包括我的领导,他们都觉得没有这种病,觉得就是想不开,就是小心眼,就是太爱算计了,就是以前火,现在不火了,所以现在受不了了,都是在这样想。”在公开对媒体承认自己患上抑郁症时,崔永元解释,“实际上它是一种病,要吃药。”崔永元这段话说出无数抑郁症患者的心声。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历史文化对抑郁症文化的缺失,心理学在中国史的发展不过数十年,种种原因使得抑郁症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病。也许你不相信,它是如此平常,就存在于在我们身边的人,可竟不为大家所察觉。那么抑郁症到底是庸人自扰,还是痛无名状呢?荐书堂为你推荐这些来自真实的故事,希望读者能够用理性去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作者: William Styron 出版社: Vintage
1985 年,60 岁的威廉·斯泰伦戒除了酒精依赖,随后陷入严重的抑郁。选择自杀却奇迹幸存后,他详述了抑郁症这头野兽逼近时的恐惧、压迫与剧痛。面对近在咫尺的死神,人的脆弱与挣扎在斯泰伦充满洞察力而毫无晦饰的文字间尽显。即使没有相似经历的读者,都能感触到其间的震颤与黑暗。
作者: [法] 路易·阿尔都塞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蔡鸿滨
哲学家阿尔都塞,患有躁狂性抑郁症,长年依赖精神分析,并几度入院治疗。1980 年,错乱的他勒死妻子埃莱娜,却“不予起诉”,被判进入精神病院。治疗期间,阿尔都塞撰写了这部自传,由杀妻悲剧出发,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回顾了自己癫狂而充满创造力的一生,是一部从内部记录疯狂的杰作。
作者: Sylvia Plath 出版社: Anchor
“死亡是一门艺术,我尤擅此道。”这是普拉斯最知名的诗句,也是她人生的真实写照。从 8 岁得知父亲死讯的时候起,普拉斯就被死亡吸引,而后多次尝试自戕,并不断吟唱死亡,直至 31 岁时自杀身亡。这部日记,记录了女诗人生命最后的 12 年,密布高度紧张的挣扎与压抑,既有日常的痛苦,也有文学上的自我苛责。更为可贵的是,这部日记也记录下普拉斯面对心兽的勇气与不断的努力。
作者: [美] 伊丽莎白·斯瓦多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译者: 王安忆
作者: [美] 安德鲁·所罗门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译者: 李凤翔
艺评家、畅销书作家安德鲁·所罗门,饱受重度忧郁症折磨。这部著作从作者的“忧郁”历程出发,配合作者对患者、医师、科学家、相关决策者、政治家、药师和哲学家的深度采访,试图寻找一条走出忧郁的道路。
作者: [德] 罗纳德·伦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张力
德国门将罗伯特·恩克自杀后,经恩克妻子的授权,记者罗纳德整理了恩克生前的日记等素材,写成本书。此书细致还原了恩克善良、敏感、完美主义的性格与人生历程,也让我们看到足球世界并不光鲜的一面:一年都上不了几次的替补,耻辱性的失利,不断变化的陌生环境,糟糕的场地,无默契的队友以及无所不在的闪光灯……
作者: 李子玉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香港作家李子玉遭受忧郁病的困扰长达十年之久。重获健康新生后,她向读者剖白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分享她跟忧郁病多年来的纠缠与搏斗,以及佛法禅修在克服抑郁中的关键作用。
作者: [美] 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译者: 聂晶
躁郁症研究专家杰米森,如今是为躁郁症正名的医界英雄,是勇气与坚持的代言人。殊不知,从少女时代起,杰米森自己即坠入躁郁症的深渊,纠缠近 30 年。在这部回忆录里她以患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回顾自己面对躁郁症时的障碍、痛苦与自救。
作者: Sally Brampton 出版社: W.W. Norton & Co.
莎莉·布兰顿是知名记者、《Elle》杂志创始人,但成功与浮华背后,她的生活却是一个不为人知的深渊:抑郁与酗酒。她直面伤痛,坦呈自己的心路历程,鼓舞患者为自己负责,依靠自己走出抑郁。她记录下抑郁的种种指标,很有实践意义,有助于鉴定自我及亲友的病症。
作者: Elizabeth Wurtzel 出版社: Riverhead Books
挫折、痛苦、自杀、吸毒、戒毒,这是一个美国女该的抑郁,更是美国年青一代普遍的症候。此书用一种讽刺的语调,否定抑郁乃个人罪过的推断,而是展现出抑郁症与社会、时代的紧密联系。
——@Dopamine
(编辑:荐书堂 来源:真友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