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长达2000年的历史中,匈奴民族几经起落,最终消失。本书以开阔宏伟的视角,首次铺开了一幅匈奴历史变迁全景图。
作者: 杨献平
出版社: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月
ISBN: 978-7-80588-742-5
最优版本纸质书底价:亚马逊(RMB:30.40)
最优版本电子书底价:多看阅读 (RMB:6.00)
《匈奴帝国》以年代为主线,人物为主体,讲述了“引弓之国”“盗寇之国”——匈奴帝国的兴衰历程。该书充满了画面感、戏剧性和节奏感,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不仅可以迅速了解匈奴的历史、民族性格及其重要的统治人物,还能对草原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有初步的比对和映照。
(图片来自网络。)
司马迁在《史记·匈奴传》中称:“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公元前1700年左右,夏朝末代之王夏桀在与汤的“鸣条之战”中战败自杀,夏灭汤始。夏桀之子淳维携夏桀之妃妺喜北迁至假阴山。淳维听从巫师阿穆隆建议,为部族繁衍壮大,定下族规:父亡者子妻后妻,兄亡弟妻,弟亡兄妻。淳维与妺喜生两女,次女亚克兰随狼出走,数百年后,后裔率众来归,称西提匈奴部。
部族不断扩大,匈奴对战国时期北方诸国不定期的杀戮、抢劫,终于促使赵武灵王痛定思痛,变革图强,着胡服,习骑射,这为今后中原文明对抗匈奴骑掠打下了制度和军事的基础,赵武灵王和匈奴的一系列交战也是两个文明最激烈对抗的开端。
在秦国征服百越、中原混战之际,匈奴的单于头曼(这是第一位见诸于史书的匈奴统治者)以强大武力,将北方的部落一一降服,收编旗下。公元前228年,匈奴与秦以秦昭襄王时修筑的长城为界,长城以北鄂尔多斯草原、阴山南北皆为匈奴所有。至此,匈奴已经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
公元前209年——公元前60年,为匈奴的鼎盛时期,逐渐形成了“以力为雄”统治。在这期间,匈奴加强了对西域各族和汉朝的军事侵犯,成为汉朝最大的外敌,也导致了中亚民族大迁移。
1 和亲时期
公元前197年,“白登之围”后,为了暂避匈奴锋芒,汉朝开始与匈奴和亲。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期间,共有三位公主被送往匈奴,直至汉武帝上位后(公元前133年),匈汉和亲才结束。和亲政策虽然并没有阻止强大的匈奴马寇汉边,但为汉朝争取了反击的时间。
2.以战止战时期
从西汉建国开始,匈奴一直是西汉边境最棘手的敌人。汉武帝继位后,改变了以前汉朝对匈奴的怀柔政策,采取强硬的“以战止战”,历经武帝、昭帝、宣帝。在长期的作战中,两个民族都涌现了大量的军事奇才、经国谋士,而著名的冒顿和汉武帝,也在“以战止战”的政策中成就了不世伟业。
(图片来自网络)
公元前207年,冒顿马踏东胡,兵攻大月氏并使其西迁。公元前177年,匈奴攻入上郡,大败民族葆塞。公元前174年,冒顿之子稽粥击杀月氏王,以其头颅为酒器,大月氏撤至天山以北。河西至楼兰一带,尽为匈奴所有。这不仅导致了中亚民族大迁徙,也对世界文明进行了强劲的推演。被匈奴打败的月氏人和塞人逐渐迁移到阿富汗、伊朗和印度区域,使得西亚的阿富汗地区渐渐丧失了亚历山大远征军带来的欧洲文明的痕迹。
公元前60年,匈奴民族内部爆发了七单于之乱,元气大伤,最终只剩了北匈奴和南匈奴两支。汉朝实施离间和统战的方式,扶持南匈奴,北匈奴郅支骨都侯单于最终城破身亡,其后裔西迁。
南匈奴向汉称臣后,逐渐内融。在参与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割据分裂的军事斗争后,最后一个有文献记载的匈奴后裔是建立了北周政权的宇文家族,后被杨坚所灭,其后人逐渐淡出历史。
北匈奴后裔西迁后在楚河的草原上扎营,这被匈奴研究专家称成是“西方大匈奴帝国的胚芽”。从公元3世纪后期开始,匈奴人不断向东罗马帝国、波斯帝国、南俄罗斯地区进行攻击和掠夺。450年,在匈奴后裔阿提拉的带领下,匈奴帝国东起咸海,西至大西洋;南起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盛极一时。
453年,阿提拉猝死在与日耳曼公主的婚礼之后,其继任者在分权斗争中四分五裂,后被外族入侵而灭亡。至此,匈奴帝国历史结束,匈奴人也在欧洲历史中消失。
匈奴起源于夏朝后裔,以力为雄,以游掠为生。历史悠久,领土广阔,但由于好暴力、无文书,始终没有形成文明,也没有留下记载,最终彻底的消失。后人对其的回忆,都来自外族的文献和想象,这是一个遗憾,也使其成为了最神秘的历史存在之一。
以书会友
强大的民族绝不是乌合之众